English

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

1998-11-24 来源:光明日报 江流 我有话说

(一)

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主义的显著特点。

社会主义在其发展的各个阶段上,都有其不同的显著特点。社会主义的发展,经历了空想社会主义阶段、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为科学的阶段、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发展为社会实践的阶段。空想社会主义是以“乌托邦”为其思想理论特点的,它从理性、人性出发,来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构想理想社会的方案。社会主义从空想成为科学,把徘徊在乌托邦荒漠上的社会主义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使社会主义理论建立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和资本主义社会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的基础之上,成为在这一发展中代表未来新社会的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理论表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是以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为其理论特点的。社会主义由科学理论发展为社会实践。这以前,社会主义还只是人类理想。现在,社会主义既是理论即科学社会主义,又是社会实践,即社会主义新社会建设的实践。无论是作为理论形态的社会主义,还是作为社会形态的社会主义都要在实践中探索和发展。

与空想社会主义不同,科学社会主义是建立在现实基础之上的社会主义。但是在社会主义由科学理论变为社会制度以前,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立足点的社会现实是资本主义社会,那时,“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无论是使用“批判的武器”,还是进行“武器的批判”,面对的都是资本主义旧社会。至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新社会的未来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是把“从旧社会诞生新社会,从前者过渡到后者的过渡形式,作为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来研究的”,那时的社会实践还是在旧社会制度中进行革命的实践,还根本谈不上社会主义的社会实践。现在科学社会主义面对的现实已经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实践。科学社会主义是科学,是行动的指南,在新的历史时期就要反映和指导新的实践,就要由反映(推翻旧社会的)革命实践的客观规律进到反映(社会主义新社会)建设实践的客观规律,因此,研究和指导新时期新任务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内容和形式必然要有新的发展,新的特点。这时谈社会主义,就要特别强调实践。所以,当社会主义由科学理论成为社会实践的时期,列宁就强调指出,“现在一切都在于实践,现在已经到了这样一个历史关头:理论在变为实践,理论由实践赋予活力,由实践来修正,由实践来检验。”在新的时期,无论是作为理论形态的社会主义即科学社会主义,还是作为社会形态的社会主义即社会主义社会制度,都要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创新,不断地检验,不断地发展。

从建国后,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但又在建设的探索中出现了曲折和失误。在那个时期,毛泽东就提出了任务,并进行了探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努力实现毛泽东的未竟事业,在二十年的时间里,一步步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进行了新的实践,贡献了新的理论,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胜利。

“从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经过“社会主义在实践中的曲折探索”,达到“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人类历史发生了多么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主义又经历了多么艰难曲折的历程,而后才达到了我们国家今天的社会主义进展,其可贵的成就和丰富深刻的历史经验,很值得人们珍重和记取。

(二)

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的这二十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这是中国共产党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和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肩负历史使命,领导全国人民实现伟大历史转折,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二十年,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即邓小平理论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并指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的二十年,也是中国人民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开拓进取,使中华大地发生深刻变化的二十年。

在这二十年里,社会主义在实践中的发展走过了不平凡的路程。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和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的形成,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到党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从农村改革的胜利推进,改革从农村向城市的全面展开,对外开放的重大决策,制定“两手抓”的战略方针,到党的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从力挽狂澜、稳住阵脚、继续前进,到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确立;从邓小平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党的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的几次重要会议,到香港回归,党的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和今年的人大、政协两会。在这二十年的历史进程中,社会主义在实践中的发展,取得了两大成果。一个是理论上的,一个是实践上的,或者说事业上的。

作为理论上的伟大成果,就是邓小平理论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这就是党的十五大报告所概括指出的,“它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它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又是需要从各方面进一步丰富发展的科学体系。”

作为实践上的伟大成果,就是正在建设和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形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二十年,我国的社会主义在实践中,一步步定位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并在实践和探索中,越来越具体地展示出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社会形态的内容和形式。党的十五大报告在论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时,从社会形态的基本方面,即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诸方面,揭示了我国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的社会结构和组织形式;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确定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它的多样化的实现形式,规定了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内容和形式以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容和形式,等等。同时,还指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形态的过程性特点及其走势,从九个方面说明了这是一个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一步步实现富裕、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这里,还应该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这二十年,我国在探索建设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社会形态的社会组织形式方面的贡献。这些年来,在党的领导下,广大人民群众在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发挥了前所未有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下到上,从上到下,创造了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形式(“模式”),显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无限生机。

(三)

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是科学的理论思维运用和发展的结果。恩格斯说过:“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定历史的产物,在不同时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并因而具有非常不同的内容。因此,关于思维的科学和其他科学一样,是一种历史的科学,关于人的思维的历史的科学,而这对于思维的实际应用于经验领域也是非常重要的”。社会主义的理论思维,也不例外。从一定意义上说,研究和掌握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方式比研究和掌握其理论的具体内容更为首要。

与空想社会主义及其庸俗的后裔根本不同,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思想理论原则,这个基本的思想原则,也是在历史的发展中实际应用于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的。从马克思恩格斯提出,我们的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共产主义不是学说,而是运动,它不是从原则出发,而是从事实出发;到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到邓小平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就是这样把既始终一贯而又历史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原则和思想方式应用于革命和建设的无比广大的领域,进行着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创新和发展。

我们党在长期斗争中形成和发展的思想原则和思想方式,即马克思列宁主义与本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经受了两大历史时期(战争与革命的时代,以和平和发展为主题的当代)、两大历史任务(推翻旧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检验,实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我们党的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原则和思想方式,有其丰富的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

一、理论一定要结合本国实践,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本本出发,要弄清国情。这一理论思维方式把理论与实践统一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具体发展为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本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之所以能在中国发挥出伟大力量,不断取得胜利的奥秘所在。

二、理论与路线方针政策紧密联系。邓小平说:“毛泽东思想紧密联系着各个领域的实践,紧密联系着各个方面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方法”。邓小平理论更是如此。邓小平理论之所以“管用”,能够成为社会主义新时期的行动指南,就在于它把社会主义的科学理论和社会主义的新的实践内在地不可分离地结合起来。邓小平理论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结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邓小平著作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方针以至具体方针政策和实践的具体形式(模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邓小平理论贡献的是社会主义理论形态和社会主义社会形态紧密联成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三、理论要在实践中应用和发展。毛泽东说:“我们的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毛泽东:《论十大关系》)这个“相结合”包括理论应用于实践,实践经验升华为理论,即精神变物质、物质变精神的全部认识过程。在这里,被认识了的实践,已成为理论的一部分,既具有普遍性的品格,又具有现实性的品格。

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我们的理论”,取得了革命和建设的胜利,贡献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我们的理论”指导下,在社会主义的轨道上,生机勃勃地前进。

四、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具体实践相结合,这是一个完整的理论概括,不能作片面的理解。邓小平同志说过:“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与本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这句话本身就是普遍真理。它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方面叫普遍真理,一个方面叫结合本国实际。我们历来认为丢开任何一面都不行。”党的十五大报告,对这两个方面的完整统一,作了最新的阐明。江泽民同志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定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同时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这就是“我们的理论”的思想方式,我们党的理论思维方式,既不能像教条主义那样,只认本本,不承认创造性应用和发展,又不能像社会民主党那样丢弃马克思主义,还有什么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也是一样。

(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主义所以能在实践中发展,是同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方面的许多好作法、新经验分不开的。这方面许多重要的经验,已经在邓小平著作中升华为新的理论概括,成为邓小平理论的组成部分。邓小平理论和毛泽东思想一样,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特点和优点。它从世界观,路线、方针、政策以至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都一以贯之地贯穿着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思想线索,构成了统一的科学体系。

(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思想。

这个主题思想,引导我们党从“山穷水复疑无路”的“文革”绝境中走出来,开创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社会主义新时期、新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它是对新时期我们党的思路的完整概括,凝聚了我们党在思想解放问题上正反两方面(包括延安整风和五八年大跃进)的历史经验,又是“时代的口号,它是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充分体现了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革命性和科学性。这精辟简明的概括,把新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方针的诸方面内在地不可分割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一个大概念,一条重要的原则。

什么叫解放思想,怎样解放思想?邓小平说:“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他又说:“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

什么叫实事求是,怎样实事求是?邓小平1984年讲,毛泽东同志提倡实事求是的原则,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现在中国搞建设,也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

“团结一致向前看”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要求和结果。邓小平说:坚持党的思想路线,也同样要求向前看,如果不能得到团结一致向前看的结果,就说明我们的工作有缺陷。按照邓小平上述解说的那样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才能达到弄清思想团结同志的目的、在新的思想基础上达到新的团结。历史是最雄辩的。按照我们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达到了全党团结一致,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团结一致,才有力量,向前看才有未来。

(二)不断地“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不断地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是社会主义新时期客观情势的要求,也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在历史的转折点上,邓小平向全党、向理论战线提出“科学社会主义是在实际斗争中发展着,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在实际斗争中发展着。我们当然不会由科学社会主义退回到空想的社会主义,也不会让马克思主义停留在几十年或一百多年前的个别论断的水平上。所以我们反复说,解放思想,就是要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后来的历史,也正是在这条轨道上运行的。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这就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的核心内容。

研究新情况,提出和解决新问题和老问题,这就是历史。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主义新时期的历史,就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包括按新情况用新思路解决老问题(例如用“一国两制”解决港、澳、台问题)谱写的历史。党的重要文献,都是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所结出的思想理论硕果。邓小平理论作出了贡献,代表了这段历史,邓小平著作是善于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典范,所以特别值得处在新时期的人们,尤其是继往开来的人们认真学习。

(三)“胆子要大,步子要稳”。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主义新时期所干的事业,是一项新事业,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学。我们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改革开放复杂、艰巨且风险大,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为此,邓小平同志提出:“我们确定的原则是,胆子要大,步子要稳。所谓胆子要大,就是坚定不移地搞下去,步子要稳,就是发现问题赶快改。”

“胆子要大,步子要稳”,这就是邓小平同志的风格。正是邓小平提倡的这种革命气概和实际精神相结合的工作作风,保证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地开拓进取,从胜利走向胜利。

(四)“关键是要善于总结经验。”

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是在不断总结经验中前进的。可以说,善于总结经验是实现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关键环节。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通过不断地总结经验,把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措施。它们在实践中能得到正确的贯彻执行,也是靠不断地总结经验。所以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我们的政策是坚定不移的,……重要的是走一段就要总结经验”。他说:“关键在于不断地总结经验”。既不断地总结经验,又善于总结经验,在关键时刻起关键作用,保证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不断地取得胜利和发展。邓小平主持制定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正确评价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科学地总结了党的历史经验,从而把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统一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全面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在新时期的实践中,邓小平同志尊重实践,尊重群众,善于概括和总结群众的经验和创造,如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发展乡镇企业等。邓小平多次说,“这不是我们出的主意,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不仅是农村改革,我国改革开放的新举措几乎都是邓小平、党中央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总结经验既总结历史经验,又总结现实经验。善于总结经验,既善于总结成功经验,又善于总结失败经验,并且善于吸取外国经验。我们党的这个好传统,在新的历史时期得到了恢复和发扬。我们党恢复和发扬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们党提出和解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问题;我们党确立“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都是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并参考国际经验得出的结论。总之,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开拓,几乎在每一个方面每一个点上都是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并吸取国外经验的结果,都是善于总结经验的结果。

善于总结经验,是邓小平理论也是毛泽东思想中的革命艺术。除上述外,还包括很丰富的内容。例如,对于任何问题应取分析态度,不要否定一切;总结经验,要把实践上升到理论,又用于指导实践;等等。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不断地积累着经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也正是在不断总结经验中前进的。

纪念光辉的过去,是为了走向更加光辉灿烂的未来。纪念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十一届三中全会20周年,必将激励人们更加努力贯彻十五大精神,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已经学会向前行进了,既然我们学会了这一点,那么我们相信,我们今后还可以学会在这条道上取得进一步的成就,只要我们不干出什么特别的蠢事来。”这里的关键在学,要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直坚持走下去,而且越走越宽广,就要靠把邓小平理论真正学到手,特别是要全面正确地掌握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精神实质,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能不能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能不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不能在社会主义的轨道上振兴中华,除了客观因素以外,关键在于能不能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以贯之的理论思维不断地应用于实践领域,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新的建设实践相结合的道路上,不断地开拓进取,遵循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思路,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这也就是党的十五大报告在阐明这一伟大历史任务的同时,又强调学习邓小平理论,发扬党的传统学风的深刻意义之所在。

社会主义在实践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要在实践中发展。我们党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制度。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新事业,还要继续在实践中探索,在实践中认识,在实践中建设,在实践中发展。正如恩格斯所说,社会主义“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所以任何时期都不能停滞不前,社会主义新社会的社会形式,首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组织形式,还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创新,不断探索和发展。列宁说过:“在到达完全的共产主义以前,任何形式都不是最终的。”在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历史过程中,坚持社会主义继续在实践中探索和发展,这也是我们伟大事业胜利的保证。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